什么是“要素全纳植入教学法”?
发布时间: 2007-6-1 0:00:00
浏览次数: 7511
    (二)金色摇篮“要素全纳植入教学法”的构建原则:
     一)依据环境特征对脑的影响的不同,引入刺激要素。金色摇篮将环境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共性环境”,第二类是“个性环境”,第三类是“缺失环境”。
    根据这三种环境制定相应的教学法,从而构成完整的“要素全纳植入教学法”。
    它们是共性环境下的“选择性强化法”,个性环境下的“均衡补差法”、“时机调整法”和缺失环境下的“补缺全纳法”。
    A、“共性环境”。在自然的(非剥夺性)生活环境中,有些要素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是普遍存在的,或者说是相似的,因此它们对大脑塑造的影响也是相似的。如一般性的感知运动环境中,像一般性的嗅觉环境、味觉环境、视听环境、运动环境等等,它们都存在着相似性。只要孩子处在生活状态下,这些要素就会存在其中。我们称此种环境为平衡环境,即非差异性环境。这种环境的特点是不因为你生在不同的家庭而有特别的差异。它们是具有共性特征的环境。
    在相似的共性环境中,如果要想使某个孩子大脑的某个方面比另一个孩子更强,就要增加同类环境刺激要素的总量。
    但要注意的是,增加刺激量不是没有选择的全面丰富强化法,而是有选择的强化法。考虑到智慧发展的特征性,如果根据这一能力对一般性智慧的影响大小来评价并进行选择时,我们可以忽略那些我们认为对智力开发影响相对要小的因素,让它顺其自然。而这时使用的方法是一种根据智慧贡献加权进行选择的“选择性强化法”,它的作用是“锦上添花”。
    B、“个性环境”。在自然状态下,个体的成长环境中还存在着许多差异特征,个体与个体成长环境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环境要素刺激量的差异上,如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而且家庭跟孩子说话的量很大,另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小家庭中,而且家庭成员跟其说话的机会很少。或由于家长的选择性关注,导致倾向于更多地提供某些方面的特殊条件。如一些家庭认为户外活动重要而每天带孩子外出,另一些家长则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这也会导致某种量的差异。这时使用的教学法为:“均衡补差法”。
    一个是环境要素出现时间的差异上,如一个孩子一岁开始获得纸和笔,而被引导涂涂画画,另一个孩子则在两岁半后才获得纸和笔。这种差异直接导致某种环境刺激或条件在某一个时间段里的缺失。这时使用的教学法为:“时机调整法”。
    C、“缺失环境”。我们说过,生活环境不是为大脑理想发展专门准备的。而大脑的理想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快速阅读能力或表象清晰提取能力在今天的自然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中都无法体现,要想培养这些能力,需要全新的创建教育环境条件。因此,今天对于所有的孩子而言,理想的大脑发展环境需要全新创建。对这种缺失环境的补充和创设,是潜能开发的最终目标。这时使用的教学法是“补缺全纳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视觉绘画训练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